新东方网 >新东方南昌学校 >优能中学 >优能初中 >中考试题 >正文

试卷领取
距离2022年江西中考还有

2016年南昌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06-14 15:26

来源:

作者:东方君


  【2016年南昌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2016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分析

撰稿者:周娜、王爱萍、丁一、周静婷、左亚俊、罗丹

 

说明:1. 本卷四大题,21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           

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应用

1、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确凿(záo) 告磬  如法炮制(pào) 物竞天择

  B. 归咎(jiù)  馈赠  风雪载途(zài) 通宵达旦

  C. 殷红(yīn) 销蚀  恪尽职守(kè) 珠丝马迹

  D. 狡黠(xié)  绰号  叱咤风云(zhà) 略胜一筹

[答案]:B

[解析]:A、磬改为罄,pao改为第二声

         C、珠改为蛛

         D、黠(xie改为xia第二声)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成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答案]:C

[解析]:C、左右逢源:形容人做事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孩子不恰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答案]:D

[解析]:A、缩小不能用倍数

         B、句式杂糅,xxx的原因是xxx。与是xxx的结果。两个句式杂糅

         C、语序不当,改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步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答案]:B

[解析]:按内在逻辑顺序排列,3要在4前面,排除A、D;1紧跟2后面,所以答案选B.

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原句强调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而改句则变成了一个选择句“不是……就是……”,因此与原意不符。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

                

                         浣溪沙

                      张孝祥①(宋)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 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 “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 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答案]:C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一句寓情于景,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满怀信心。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2分)

  A. 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 “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 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A

 [解析]:没有触觉。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复于地取内/口中

B. 啮破/即吐之

C. 谢无奕/性粗强

D. 事行/便拜

[答案]:A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眼睛圆睁着

   (2)数:数落

   (3)阙:通“缺”,缺少。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译文]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

[解析] 止:停止。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 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解析] 堪:能够胜任。让:谦让。汝:你。定:到底。

11、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王蓝天是一个性子急、爱发脾气的人。

[解析]  从第一则短文中王蓝田吃鸡蛋时的动作、神态可看出他性格急躁。从第二则短文中王蓝田面对谢无奕的数落、责骂不动声色看出他懂得容忍他人。从第三则短文王蓝田认为能够胜任就不必谦让看出他坦率直爽的一面。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一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现代文阅读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较原文有删改)

 

13、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6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为了(离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

14、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4分)

[答案]划线句子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使用了“鼓荡”“发酵”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了“我”不安于现状、好奇、浪漫、草率、幼稚等性格特点。

15、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案]  内容上:突现出“我”想要离家出走,以进行“我”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以此来证明“我”的成长。

        结构上:呼应标题;突显文章主题,立意深远;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有关成长的记忆,以及懵懂少年时代的情感与成长的历程。

 

16、“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4分)

[答案]李白是少年时代的“我”的榜样,是“我”追求梦想的精神动力。“我”最终没有找到李白,明白了现实总是比梦想有力量。寻找李白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次历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13分)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较原文有删改)

 

【注】

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7、(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2分)

[答案]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    长沙窑以书写的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概括。首先找准答题区域,由所给的信息可发现此题梳理的是陶瓷书画的发展历程,答题区域锁定为第①段。答题时结合所给的“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的形式,在段落内先找到表示时间的概念的词语,再找出相关时期陶瓷书画的特点形式即可。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__________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2分)

[答案]题款(书法)   题诗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答题区域在第⑤段,根据信息提示内容可知“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两方面介绍的,文段从“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文人画色彩”是从“画”方面介绍的,从“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一句可以看出是从“书法”方面介绍的,其后的文字是从“书法”方面对其进行的说明。《昌江日对黄山图》根据提示也可知从三方面介绍的,“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是从“画”方面介绍的,从“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一句可知是从“题诗”方面介绍的,余下的内容是从“书法”方面介绍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特点的把握。阅读题干可知作答时要从文章中提取能表现说明对象特点的原句。通读全文,我们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瓷板书画的发展历程,第二段讲的是陶瓷与书画的融合,第三、四段讲的是陶瓷书画与纸上书画创作中的差异,第五段通过举例说明好的瓷板书画对书画家的要求很高。第六段通过举例说明瓷板书画应具有的品质和特点。

18、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文中将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分析说明方法应该结合具体内容答出具体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处和作用即可。

19、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3分)

[答案](1)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 。(2)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题干要求,带着题干的要求在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最后将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此题的答题信息点为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和第五段第一句话,可以直接摘抄这两句话,也可以将这两句话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组织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20、综合性学习(6分)

想象你将学校的“谈读书”主题活动上发言,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发言稿。

要求:

(1)自选一个角度;

(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

(3 不超过150字。

示例:我主张多读经典作品。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周国平说,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体会人的伟大可以达到何种高度。如果总是读平庸的书,就永远不肯呢个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所以,阅读经典作品是好选择。

(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完整、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21、写作(50分)

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不少于600字。

押题:《与xxx遨游》、《同行》、

题目分析:那个影响了我的人,应该从四个维度分析。

审题:

一、文题的题眼重在“影响”。影响可以特指精神感召、行为引领或思想启迪等,注重的是对你自身所造成的大的突破性的改变。

二、文题中的“人”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型:

1你的身边的亲人,师长,朋友。这些广义的人群带给你的是思想上行为上的引领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人也可以是某个领域中杰出的有一定社会感召的自带光环的社会名人,比如:杨绛先生、钱学森等。他们带给我的是观念和认知上的洗礼。

3、人也可以是狭义中存在的,流传已久的“传说级”的历史名人,他们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是理念和情怀上的感召。

三、留意“那个”,单数叙写,集中文笔在一个人身上,不能发散。

四、“我”:行文中注重的是参与度,不能用旁观的视角来写。

 

选材:本次作文优势在于文题简单易分析,便于立意,但可能同学们在写“人”时会有大的出入点,如果选取了上面分析的广义上的亲朋好友,那么,没有扎实的行文功底及深厚的底蕴,很容易流于泛泛,如果是写的后面2.3两种,则相对更易取得较高分数。

 

构思:(1)行文前叙特别留意审题要细,不能顾此失彼。列提纲是不能忽视了“那个”,写了多种文化、人对自己的影响;有的同学忽视了“我”,没有写到人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有的没有写影响。

(2)偷换概念,另起炉灶。既然影响可以是一种精神感召,于是就通篇谈诸如“信念”“执著”“坚强”等精神财富,没有丝毫人的影子在里面,不会将所写内容与文题密切联系。

(3)作文拟题立意、语言表达必须紧扣文题,要特别注意点题及文章题眼的相扣。

小初高资料领取 初中学习资料领取
公众号:南昌新东方
扫码关注公众号:南昌新东方
回复【中考答案】,【高考答案】,【高考作文】
【计划表】领取对应资料
公众号:南昌中学帮
扫码关注公众号:南昌中学帮
回复【高中期末】,【中考查分】,【期末】
【均衡】领取对应资料
新东方课程报名
接受并同意《用户服务条款》《隐私政策》

焦点推荐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视频号

视频号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